“综合性发展模式”的中郝峪村

“综合性发展模式”的中郝峪村

2022-02-22 借宿 转载
2791 432

中郝峪村概况


地理区位

中郝峪村位于博山区池上镇西南部,淄博博山地处鲁中山区,是著名的山水之城,驰名中外的山东第二高峰鲁山就坐落于此,而中郝峪村正地处鲁山主峰之阳。


村庄规模

中郝峪村共 113户、364人,全村占地面积18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40公顷,山林面积约133公顷,水域面积约11公顷。


资源

村庄四面环山,依河沟和山谷而建,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夏季昼夜平均气温不高于26摄氏度,西边靠近鲁山国家森林公园(4A 级景区),东边倚靠志公坪景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空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开发主体

2011年,注册成立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村民自愿出资入股、农户单体承包和公司统一运营的管理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5年,为了解决全村共同富裕的问题,在各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探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公司资本、村集体资产资源和村民资产整合优化。在原有公司资本基础上,将村集体所有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全部折股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动员村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房屋)使用权和山林承包权折价入股到公司。


开发理念

坚守“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富裕”的乡村经济发展的理念,形成 “公司运作+单体承包+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个个是老板,让每一种乡村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升,每一个农户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获得荣誉

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建设基地”、“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


中郝峪村旅游发展历程


根据中郝峪村重要发展节点将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发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


(一)自发阶段(2003年以前)

2003年以前,少数旅游者进入中郝峪村,但基本以散客旅游为主。个别农户自发参与其中,服务内容以餐饮服务为主。



(二)探索阶段(2003年—2011年)

随着旅游者进入人数的增加,村两委为摆脱该村的贫穷状况,在2003年主动自筹资金,集中支持5户村民发展农家乐。随后,村中旅游人数不断增加,参与经营农户增加到20户,开始出现竞争现象,服务内容也由最初的仅提供餐饮服务到提供食宿服务。



(三)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中郝峪村正式成立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幽幽谷公司),从管理者到员工几乎全部为该村村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断增加。通过公司化运作和村集体监督的新型治理方式,负责全村旅游项目开发和运营的幽幽谷公司,以单体承包的方式,将其管理下的乡村旅游项目承包给农户,农户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价格和经营标准提供服务,使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幽幽谷公司逐渐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有组织的旅游团队不断增加。随着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日益红火,地方政府开始介入,并为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与专项资金支持,使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逐渐改善,旅游产品和服务种类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开发与运营制度日趋完善,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伴随着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影响的不断扩大,山东省内和省外一些村落都对其模式充满兴趣,甚至一些村落主动向幽幽谷公司伸出橄榄枝,期望能够复制中郝峪村模式。为继续扩大其影响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2016年幽幽谷公司开始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逐渐形成集市场、运营、服务和管理模式输出一体化的乡村创业型企业。


中郝峪村旅游发展路径


路径一:保留山村风貌,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山东省淄博市中郝峪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重在提升村庄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搞大拆大建,留住了更多乡村原有景观,打造出了独具当地特色的美丽乡村。



制定发展规划,突出思路引领


中郝峪村认真分析了村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现状,并根据村庄资源禀赋,与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中郝峪村庄发展规划》,对村庄布局、土地利用、住宅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村务管理等进行了整体设计,科学划分了生产生活区域,并严格按照发展规划进行村庄改造提升,凡是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一律不准动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村庄改造和村民素质提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带动村民致富。



梳理山水脉络,体验自然观光


中郝峪村内山体的植被覆盖率高,以刺槐、杨树、松树、柏树、荆条等乡土树种为主,空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一座天然的氧吧,为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体验自然山林空间,中郝峪村在原有生产道路的基础之上,疏通了5.6km 的环山观光路。一方面,可以沿观光路对山林空间进行深层次的体验:雨后登山,感受泥土的芬芳;温暖五月,轻嗅槐花的香气;傍晚时刻,倾听风从树枝划过的声音,这都是体验者对自然乡村的渴望。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休闲健身的需要,利用环山观光路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从而实现身心的双重体验。此外,村内现有蓄水塘坝两处,自然河道两条。本着低干预的原则,为了方便农作物的灌溉,维持蓄水塘坝的现状,对自然河道进行梳理,多采用自然式驳岸。自然山水风光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方面,通过环山路等项目的建立,让游客真正走进自然山水、体验自然山水,是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宜居乡村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中郝峪村确定了村庄特色,明确了村容环境布局、设计与建设标准要求,全村统一组织实施街道治理、农厕改造、庭院改造、房屋立面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完善村内路网。投资200多万元,通过铺设沥青、水泥、石板、渗水砖等不同方式硬化村内路面,使村内道路硬化实现“户户通”,同时在重要路段安装防护栏,在村庄主次干道全部设立特色标识牌、安装路灯,并建设占地5 000余平方米的停车场。2)全面提升村庄绿化水平,进村路、村内街道、河道两侧、农宅之间、村内边边角角全部实现绿化,村庄绿地率达到80%以上。3)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洁,街巷日日清扫,垃圾日产日清,形成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宜居乡村。



打造旅游景观,形成乡村特色


中郝峪村树立经营村庄理念,把高山密林、河流库塘、农房小院、故事传说、手工艺品、农家饭菜等因素作为经营村庄的卖点,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旧宅、古石墙等村庄原始风貌。



路径二: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中郝峪村过去主导产业是桃子和板栗,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近年来,通过着力培养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繁荣当地经济的有效支撑点。



发展休闲农业


在中郝峪村,农业种植主要包括农作物、林果、蔬菜等,在确保农业用地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对村内土壤条件较好的农业用地进行整合,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将其分为村民耕种用地和游客体验用地,打造良好的审美体验、种植体验、采摘体验、教育认知体验等。


85%的土地为村民耕种用地,近年来,中郝峪村合理规划桃树种植区域,形成了十里桃花、灼灼其华的美丽景象,充分展示出田园风光的魅力,每年的四月底都吸引大量游客到此,感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对于村民耕种所获,一方面满足村民自身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以纯天然的农作物、林果作为原材料,进行乡村特产的加工,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撑。


15%的土地为游客体验用地,中郝峪村在临近村落处规划设计幽谷农场,供游客进行种植、采摘、教育体验。对于短途游客来说,可以认领一定面积的农业体验用地,进行农作物或蔬菜的种植体验,期间可到中郝峪村进行管理,成熟时重新回到中郝峪村进行采摘,打造集种植--管理--采摘于一体的农事体验。对于长期休闲度假的游客来说,在农家乐庭院中的蔬菜预留地内进行种植和采摘体验。



开发闲置土地


十年前,中郝峪村发展落后,仅靠农作物的种植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大量村民进城务工,从而导致部分靠近村庄的山林地遭到荒废,此类山林地的土壤条件相对较差,又因长期未进行农作物及果树的种植,杂草丛生,难以复耕。针对此类用地,中郝峪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真人CS 基地、弓箭对抗基地等项目。在高大乔木的树下,以不破坏树木生长为基础,规划建设素质拓展基地和户外露营地。对于坡度较大的山林地带,中郝峪村结合地势,规划建设趣味攀岩项目,不仅能够起到护坡的作用,还能为游客提供新的娱乐体验。近年来,中郝峪村先后依托闲置土地开发娱乐拓展体验项目近20 项,让游客切实感受到了体验的欢乐,有利于乡村记忆的延续。



中郝峪村娱乐拓展体验项目

打造生态康养基地


中郝峪村森林覆盖率为96%,夏季昼夜平均气温不高于26 ℃。基于此,当地依托自然优势,突出养老养生主题概念,投资400万元建设各类康养住宅32户,配套医疗服务、修养康复、农耕体验等服务功能,配套康体休闲、无障碍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提供全方位养老休闲居住服务。目前,异地长期定居当地的有68户,年接待康养人口3万人次,中郝峪村被表彰为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



打造特色乡村民宿


中郝峪村围绕生态文化休闲目标定位,把全村60余户无人居住房屋统一有偿收回,投资1880余万元对村民住房进行了改造翻新,注重单体设计,将户户建成风韵别致的农家小院,同时对全村妇女进行管家服务培训,在每处院落都设立一名管家进行管理服务,并制定了《中郝峪幽幽谷民宿管理服务标准》,对所有院落进行标准化管理,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打造旅游小商品门店


中郝峪村建立了8家传统民俗手工坊,集合陶艺、木工坊、泥瓦匠、铁匠、纺织、藤编、木版画等当地特色民俗类展品,邀请民间艺人现场展示,让游客亲手体验制作。中郝峪村的板栗和桃花生产的“大栗丸”和“桃花面膜”受到游客朋友青睐,因而当地将贫困户闲置柴房改造成了小店,并根据位置开设了明天邮局、花言花语酒吧等,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小商品店。



打造特色美食文化体验


中郝峪村所处的博山区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鲁菜五大派之一鲁中菜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鲁菜名城”、“中国鲁菜发源地”、“中国鲁菜烹饪之乡”,自古就有“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的美誉。


中郝峪村美食体验活动分布图


中郝峪充分挖掘当地饮食文化特色,在农家乐中规划了8 项美食体验活动,分布在地形相对平坦的村落中部,分别是:“婆媳元宝坊”、“马大娘豆腐坊”、“二妗子馍馍坊”、“秀才盒子坊”、“老梁煎饼坊”、“丈母娘大碗茶”、“四婶子糕面坊”、“馋嘴猴子坊”,农家乐的名称体现出中郝峪村淳朴的饮食文化特色。


为了引导游客进行美食制作体验,该村塑造了卡通人物形象“笃笃”。在每一处庭院中,从“笃笃”的视角出发,通过墙绘的方式展现该庭院主题饮食的文化来源和制作流程,游客在现场观看美食制作的同时,还可以在农家乐主人的指导下根据墙绘的内容进行美食制作体验。8处饮食体验场所就如同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中郝峪村独特的饮食文化,激发人们的兴趣,引导人们深入体验和了解乡村饮食文化。


中郝峪村旅游的多重创新策略


策略一:创新乡村旅游“公司化”经营运作手段

中郝峪村村委决定为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化、正规化、企业化,在2011年成立了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目的就是通过探寻“公司运作+个体承包+村民入股”的创新经济运营模式,来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为了让村民经营的旅游项目走向合理规范的道路,减少相互压价带来的恶性竞争,提升服务质量,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全权负责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公司旗下所运营的所有旅游项目都承包给经营户,公司负责统一制定旅游消费的价格,所有游客的接待与分配由公司统一安排,经营户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升自身的接待质量,公司化运作通过科学化的运作手段,整合物力、人力资源,还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加快了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服务体系向乡村覆盖的进程。在乡村旅行,城市中的游客也能享受到便利贴心的服务。通过各村组织旅游合作社、合作组织,推动村与村之间,旅游资源共享,合力开发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经济从个体化,分散无序化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策略二:创新旅游资源的整合方式

中郝峪村所拥有的丰富的绿色自然资源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让游客呼吸新鲜的空气,吃到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居住在宁静整洁的乡野别墅之中,享受乡村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外,为了让游客还能感受到浓郁的乡村社会浓郁的人文旅游的元素,该村整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比如该村整理了博山地区的年俗文化,食俗文化、居住习俗、与该村相关的民间传说,让到此旅游的客人感受到博山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特质表现,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创新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将乡村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山水资源、人文民俗资源等旅游元素有机整合,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人文品质的内涵。


策略三: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科学定位乡村旅游市场

发展乡村旅游以发展乡村经济为前提,以农民致富为根本,乡村旅游虽然以为了接待、能周到服务游客的目的而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环境的提升、村规村约的制定更加制度化,但是乡村旅游绝不是为了单纯发展旅游而被动去完善乡村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中郝峪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百姓谋福利为宗旨,以改善村容村貌、民风民貌为发展旅游的落脚点。开创发展乡村旅游的新理念,以乡村旅游带动全村的综合设施环境的治理与改善,以农民的安定幸福的生活动力反过来去创造更舒适的乡村旅游环境,旅游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中郝峪村通过对旅游市场的综合分析,明晰自身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以及对旅游市场游客群体的准确定位,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不断向前发展,奠定了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中郝峪村旅游发展可借鉴的经验


经验一:开展股份制改革,提高村民积极性。

中郝峪村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明晰产权关系,促进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村民群众致富增收。成立公司规范运营,每月召开股东大会公布账目,每年通过述职总结报告制定工作计划和发展方向,对全村工作成效进行大数据统计,根据各农户不同特色制定不同的发展路子,改变整个村庄的供给平衡,同时全村入股,享受集体分红,带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经验二:制定统一标准,确保流程顺畅性。

中郝峪村在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造行业统一标准,创造良好的股份制运营情况。将闲置房屋回收改造成山村风貌民宿,内部设置现代化家居,对全村妇女进行家政服务培训,持证上岗;制定《中郝峪幽幽谷民宿管理服务准》,严格落实民宿标准化服务;同时打造高标准农家乐,统一农家乐管理标准,制定行业规范,突出家庭接待特色,实现了旅游接待正式化、常规化;村民按照公司要求承包旅游项目,后期将按照制定标准对项目进行验收考核,村内一切严格按标准行事,推动村集体各项事务开展。


经验三:紧跟市场潮流,激发团队创造性。

中郝峪村旅游建设团队是以返乡创业大潮中的年轻人为班底,团队年轻化,富有创造力和活力。实行股份制改革和公司化运营后,团队成员通过外地考察获得丰富经验,紧跟市场潮流,把乡村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将农业和旅游业等商业结合,从小微起步,实行按具体内容的标准化体系构建,事事创新,探索山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价值链,逐步实现多元化发展业态。


经验四: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旅游宣传模式

中郝峪村在推广本村旅游项目时,树立了“大市场,大营销”的营销宣传策略,积极整合社会中的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种资源,实现依靠社会有影响力的宣传平台,实现社会资源优势配合,达到整体营销的效果。中郝峪村在营销自己的旅游资源时,采取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联盟,与此同时还采用了“行业联合加企业联手”的大旅游宣传促销方式,中郝峪村除了借助营销平台,创新营销模式之外,自身也通过举行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相亲大会,CS 比赛等活动,来进行乡村旅游品牌的树立与推广,形成景区与乡村发展建设于一体的旅游宣传推广理念。

版权提示: 本文转自:"借宿"的作品

为您推荐

更多
点击右上角, 分享当前页面
首页